向最美奮斗者閔恩澤陳俊武學習
|
2019-11-05 | 來源:?中國石化報 |
|
|
![]() |
|
![]() |
石化新聞![]() |
|
? |
????編者按:今年國慶節前夕,為隆重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引導人們永遠銘記各行各業奮斗者為黨和人民做出的重要貢獻,永遠銘記新中國篳路藍縷、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永遠銘記英雄模范承載的愛國奉獻奮斗精神,在全社會大力唱響禮贊新中國、奮斗新時代的昂揚旋律,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等部門授予278名個人及22個集體最美奮斗者稱號,閔恩澤、陳俊武兩位院士獲得這一殊榮。這既是對兩位院士為國家做出貢獻的充分肯定,也是對中國石化干部員工的巨大鼓舞。本報今日刊發兩位最美奮斗者的主要事跡,讓我們以他們為榜樣,涵養家國情懷,砥礪奮斗意志,加快推進公司打造世界一流進程,早日實現更高水平的“振興石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 用奮斗點燃人生之炬 ——記最美奮斗者閔恩澤院士 ![]()
掃描二維碼,觀看相關視頻 杜詩畫 近日,在石科院閔恩澤院士紀念室書柜的醒目位置,悄悄地多出了一張證書和一枚獎章。這是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由中央宣傳部等部門頒發的最美奮斗者證書和獎章。 閔恩澤,192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46年畢業于中央大學化工系,1951年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工程系獲博士學位。1955年,閔恩澤及夫人陸婉珍毅然舍棄國外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沖破重重阻礙回到新中國,此后一直從事石油化工科學研究工作。 自歸國以來,閔恩澤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傾情奉獻國家石油石化事業六十載,做出了卓越貢獻。他這樣總結自己的事業:“我一生只做了三類工作,第一類是滿足國防急需和煉廠建設急需,第二類是幫助石化企業擺脫困境、扭虧為盈,第三類是基礎性、戰略性、長遠性的科技研發?!?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石油煉制工業還是一片空白,基礎非常薄弱。催化劑作為現代煉油工業的核心,其生產的關鍵技術掌握在國外發達國家手中?;瘜W工程專業出身的閔恩澤對催化劑并不了解。面對國外嚴密的技術封鎖,他急國家之所急,邊實踐邊研究,發明了控制表面張力解決小球硅鋁裂化催化劑破碎的方法等,并參加催化劑工廠的設計和試運轉,生產的催化劑性能優于進口催化劑產品,保障了國防航空汽油的供應。大慶油田開發后,煉油廠急需微球硅鋁裂化催化劑,他確定了符合國情的生產路線,攻克了微球催化劑粒度分布和強度的難題,并指導工廠設計建成投產。他還開發了鉑重整和磷酸硅藻土疊合催化劑。這些成果填補了我國煉油催化劑的空白,滿足了國內建設急需,奠定了我國煉油催化劑制造技術的基礎。 20世紀70年代,面對與國外技術的差距,閔恩澤帶領團隊繼續攻關,成功開發半合成裂化、渣油裂化、鉬鎳磷加氫等第二代煉油催化劑,使我國煉油催化劑品種、質量和生產技術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 20世紀80年代,國家為增強國產煉油催化劑的競爭力,迫切需要開發一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催化劑。閔恩澤結合自身科研經驗,提出“新催化材料是創造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工藝的源泉,新反應工程是發明新工藝的必由之路,新催化材料與新反應工程的集成往往會帶來集成創新”的見解,率先在石油煉制和石油化工科技前沿開展導向性基礎研究。經過多年艱苦探索,在新型分子篩、非晶態合金等新催化材料和磁穩定床、懸浮催化蒸餾等新反應工程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實現原始創新,為石油煉制和石油化工技術的創新提供“新式武器”。 20世紀90年代,綠色化學理念逐漸興起。閔恩澤高瞻遠矚,在催化科學創新進程中融入綠色化學。他主持的“環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學和反應工程”項目推動了我國綠色化學研究的廣泛開展;指導開發了從源頭上根治環境污染的鈦硅分子篩環己酮氨肟化等綠色新工藝,幫助企業實現扭虧為盈。 進入21世紀,閔恩澤將研究領域拓展至生物質資源的加工利用。他領導科研人員,根據我國國情,選用劣質廢棄油脂等為原料,開發出國際先進的近臨界生物柴油技術。閔恩澤培養了60余位碩士、博士及博士后,他們大都成為石化領域的科技帶頭人。閔恩澤還拿出個人積蓄500萬元,設立“閔恩澤科技原始創新獎”,鼓勵科研人員進行原始創新;與中國石化、中國工程院聯合設立“閔恩澤能源化工獎”,激發青年一代投身生物質能源化工研究。 即使步入耄耋之年,閔恩澤依舊堅持每日閱讀大量文獻,始終站在能源科技最前沿,密切關注行業最新動態和走向。他發出“我還想再干點事”的感慨,歸納總結自己多年以來在自主創新道路上的經驗教訓,著書立說,授課演講,以啟示年輕的科技工作者,為他們指引未來。甚至在生命的最后幾天,躺在病床上,閔恩澤還在關心著企業如何調結構提質量,掛念如何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感動中國2007年度人物”頒獎詞這樣介紹閔恩澤:“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他站出來!燃燒自己,照亮能源產業?!鼻傻氖?,他的傳記也以《人生如炬》為名。如果說人生是把火炬,那么奮斗便是他點燃人生之炬的熊熊烈火。他用身體力行詮釋了奮斗的本質,激勵著我們接力奮斗,矢志奉獻,創新攻關,開拓進取,為推動公司決勝全面可持續發展、邁上高質量發展、打造世界一流做出積極貢獻。 ? 永遠奮斗的時代楷模 ——記最美奮斗者陳俊武院士 ![]() ![]() 掃描二維碼,觀看相關視頻 本報記者?徐 徐 近日,中央宣傳部等部門先后授予陳俊武院士最美奮斗者稱號和時代楷模稱號。92歲的陳俊武院士專程從洛陽來到北京參加發布儀式。他表示,自己很幸運,能在70年的職業生涯里和新中國同成長、共奮進。如今,陳俊武仍然堅持每周3天到辦公室上班,把握行業動態,關心石油替代技術的進展,堪稱中國最年長的“上班族”之一。 70年來一直這么拼,為的是什么?陳俊武的回答只有4個字:國家需要。這4個字樸實無華,又因他70年來的躬身奮斗而厚重無比。 時光回溯到70年前,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開始了改造山河、建設祖國的偉大壯舉。然而,一條石油鎖鏈,卻讓新生的國家呼吸艱難:汽車缺油無法遠行、飛機缺油航班稀缺、公交車燒的燃料是煤氣、老百姓靠洋油點燈……這一年,22歲的陳俊武帶著北京大學的畢業證書申請前往條件艱苦的遼寧撫順,成為人造石油廠的一名技術員。為國家需要,為新中國造血,他人生的第一個重大選擇,就和祖國的命運緊緊相連。 1960年,大慶油田投入開發建設,給國家提供了充足的原油,但當時國內的煉油技術卻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不能對大慶石油進行有效深度加工,就像好不容易有了上好的稻谷,卻沒辦法把它變成白花花的大米飯。當時國際上有一種先進的技術叫流化催化裂化,能讓原油中的重油再轉化為高品質的汽油、柴油。然而,這類裝置在西方國家也不過二十幾套,而且對中國層層進行技術封鎖。 自力更生,拿下這項“卡脖子”的技術。1961年冬,34歲的陳俊武受命擔任我國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裝置的設計師。經過4年多的艱苦攻關,1965年5月5日,這套由中國自主開發、自行設計、自行施工安裝的催化裂化裝置一次投產成功,帶動我國煉油技術一舉跨越20年,基本結束中國依賴進口汽油、柴油的被動局面,被譽為新中國煉油工業的第一朵“金花”。從那天起,陳俊武多了一個稱號:中國催化裂化工程技術的奠基人。 此后,陳俊武又主持過上百套煉油裝置的設計,開創了催化裂化工業實踐的新理論、新方法。正是在陳俊武等幾代人一步一個腳印的共同努力下,今天,我國的煉油加工能力已處于世界第二位,70%的汽油和30%的柴油均通過催化裂化工藝技術生產而成,成為世界上不折不扣的催化裂化強國。 1991年,陳俊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許多人覺得他年紀大了,該功成身退享清福了,而他考慮的卻是為推動國家石化行業發展還能再做些什么。面對我國石油資源不足、原油對外進口依存度逐年升高的現實,陳俊武將研究方向轉向國家石油替代戰略,與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合作,指導完成了甲醇制低碳烯烴(DMTO)技術工業放大及其工業化推廣應用,為我國煤炭資源深度轉化利用開辟了全新技術路線。2015年1月,DMTO技術榮獲201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思路要更開闊一些,從宏觀角度和世界范圍了解能源問題?!边M入耄耋之年,陳俊武又投入極大的精力,深入關注溫室氣體排放、氣候變化、碳減排和石油替代中氫能的生產、運輸、儲運技術等多項戰略性課題的開發和進展。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在事業上,陳俊武一生都在追求卓越和杰出,而在生活中,陳俊武卻極力保持平凡。他謝絕配專職秘書,在85歲之前一直堅持步行上班,前后20多年。給自己花錢他舍不得,但是給青年人才花錢他卻很舍得。他曾資助過貧困學生完成復旦大學4年的學業,也曾在鄭州大學院士工作站兼職工作6年,將近20萬元兼職教學所得的報酬全部捐出。 與此同時,陳俊武強烈地意識到,要想為石化行業培養出更高層次的精英人才,必須打破門戶之見,創辦一個有創新理念和獨特教學方式的高級研修班。在他的直接推動下,從1992年開始,第一期催化裂化高級研修班開班。隨后,第二期、第三期研修班陸續舉辦,3期歷時10年之久。這個研修班并沒有國家承認的學歷,甚至沒有固定的課堂,卻為國家石化行業培養了一批精英人才。今天,由這些學員負責的項目已經超過80個,每年創收超過60億元。 回顧自己的一生,這位與新中國同頻共振70年的科學家喜歡用數學方程式來考量自己:“一生中奉獻大于索取,人生就燦爛;奉獻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獻小于索取,人生就黯淡!”科技報國,初心不改,陳俊武正是用生命的長度、跨度和亮度,鐫刻出永遠奮斗的精神坐標。 |